《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_1100字_读后感大全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100字

虽然自己目前还没打算生育,但到了适孕年龄,周围朋友也陆陆续续开始有了孩子,近些年我开始关注教育及亲子问题。探索孩子成长过程的心理变化,总结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讨论成长中亲子关系的矛盾点,除了对教育心理学有进一步了解外,也算是一个窥探人性本质的机会。
这本书讲的很细,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辅助理解。主要针对的是低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婴幼儿-青少年时期)加以探索。
养育孩子最难把握的,应该算是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了吧。
太过溺爱,会阻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以博取母亲关爱及注意为生活目标,导致随着年龄增长,无法融入幼儿园小学等社会群体;同时,为孩子包办生活的一切,让孩子丧失自主能动性,导致某些方面发育底下。例如,有些被过分保护和溺爱的儿童往往在他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愿望之前,他们的家人就已经猜到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就像人们对待聋哑儿童那样)。那么他们就不会感到开口说话的需要有多么迫切,自然就很晚才会学会说话了,或者形成口吃。
而太过忽略孩童,尤其孩子三岁以下如果缺乏父母陪伴与关怀,则会导致一生都缺乏安全感,总需要借助外物填补内心的缺失。他们会通过捣蛋,懒惰,拖延等形式吸引父母关注,此时,父母意识到孩子有问题,但不去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而一味的责备,试图改掉孩子的毛病。对孩子来说,他们以此达到了目的,吸引了父母的关注,于是变本加厉,故技重施。长期以往,孩子做事就会越发挑战父母的尺度,真正变成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坏孩子”。
其实低龄儿童想要的,无非就是父母(或他人)的关注与关心。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仅在于孩子博取关注的方式是否被大人所认可。理解孩子很重要。当你觉得他做错事时,第一反应不该是责备他不该这么做,而应该和他沟通,了解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了解孩子想得到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提供哪些正确的、不给他人造成困扰的方式去达成他的目标。
现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了近年来的鼎峰程度,但似乎反而孩子的问题只增不减,社交恐惧,多动症,自闭症等层出不穷。除了社会环境的因素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是——教育太过刻意性。我们知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动作会引起功能的紊乱。如果你问一个每日安寝的人晚上睡觉头发是怎么放的,那他肯定当晚就一直在在意这个问题而导致失眠。同理,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太过敏感与紧张,孩子也会受到影响。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以身作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20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