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佛》读后感_1600字_读后感大全

《梁启超说佛》读后感1600字

本书400页,内容不算多,大致分下面几部分:
1. 佛教兴衰史
2. 几部古佛经如《四十二章经》的考据。
3. 西汉至元代的西行东行求佛留学生考据。
4. 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义考据。
5. 佛教心理学分析和解释
梁启超先生的学术严谨性自不必说。所以1,2,3部分评论我就从略了。
在评论第4,5部分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读民国各位大家对于佛学研究的缘由:
除去以前零星对于佛学的一点知识,这次读佛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对于此经我不敢说理解了多少,但是我从中隐约看到了我在哲学中找不到的答案–人生的实质(是我找不到还是哲学找不到,周国平老师和我一样认为是哲学找不到)。
说实话,我是喜欢金刚经的。但是我需要确认金刚经乃至佛学是否值得我去更深入的了解,我想找出佛陀当时的理念,要尽量去理解佛陀的原始思想,以此来分辨哪些后来的著作是从佛陀原意上的合理引申哪些是歪曲。
梁启超先生的书里,我想我找到了大部分我想找的知识。梁启超先生以其超人的毅力,领悟力,分析力,归纳力,引经据典,条理清晰的,把佛陀时代的佛学可以说明白的部分,用过短短的小书,呈现给我。我真是崇拜的五体投地,恨不能做先生的学生。想来做当年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的学生,真是无比幸福的事情。连佛学如此博大精深的学问都能做到清晰解说,还有什么知识是说不清的?难怪梁启超先生的9个子女个个都是一时俊杰。
同样说佛,季老虽也有大师之名,在我看来,比起梁启超先生这位大师,差距真是鸿沟……季老自称研究佛学50多年,除了语言学作为专业无可挑剔,其它佛学知识很是一般……或许这是因为季老经历的后来的年代吧……
下面是我摘录的梁启超先生对于佛学一些核心知识的解释:
1. 佛教是建设在极严密、极忠实的认识论之上,用巧妙的分析法解剖宇宙及人生成立之要素及其活动方式,更进而评判其价值,因以求得最大之自由解放而达人生最高之目的者也。
2.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此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至于十二因缘的具体解释,太多了,此处略。
3.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运命。
4. 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所造业,并不因物质的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的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面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
5. 倘若有人问佛教经典全藏八千卷,能用一句话包括他吗?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无我、我所。”再省略也可以仅答两个字:“无我。”因为“我”既无,“我所”不消说也无了。怎样才能理会得这“无我”境界呢?我们为措词便利起见,可以说有两条路:一是证,二是学。证的部分不可言传。我摘录部分全是学的部分。
6. 我们试综合这几段话研究佛家所谓色。所谓“四大种”者,指坚、湿、暖、动四种性——世法呼为地、水、火、风之“四大”。所谓“所造色”者,指由这四性构造出来形形色色的事物,内中大别为两样性质:一、有形可指的叫做“触对变坏”,如山、川、草、木、眼、耳、口、鼻、笔、墨、桌、椅等皆是。二、有象可寻的叫做“方所示现”,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甜、酸、苦、辣等,以及其他许多抽象观念皆是。
7. 阿陀那识即阿赖耶识,亦名第八识。他是次第相续心的集合体,能将刹那生灭心所积经验执持保藏。因为执藏且相续故,常人把他构成自我的观念。所以佛教说“无常”,真不是随便说的。
8. 但我敢说一句话,他们的分析是极科学的。若就心理构造机能那方面说,他们所研究自然比不上西洋人;若论内省的观察之深刻,论理上施设之精密,恐怕现代西洋心理学大家还要让几步哩。有人说哲学无所不包,我现在看佛学,恐怕也是,而且高度我现在不知道,只是感觉高山仰止……
9. 太多了,略……
有兴趣了解佛学的,强烈建议读此书,至少读一下关于佛陀时代的佛学和佛教心理学两部分。不会后悔的。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