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读后感_1000字_读后感大全

《我弥留之际》读后感1000字

安斯似乎是个极度懒惰、极度自私的人。七月无情炙烤的阳光与他无关,他的衬衫上竟然找不到汗渍;乡下繁重的农事与他无关,他总是想让邻居帮这帮那;妻子艾迪人命危浅气息奄奄也没见他多上心,他只是牙龈嚼着嘴里的鼻烟,两手揉搓着膝头,目光呆滞地看着眼前的路。这样的人确实可恨,难怪邻居科拉说本德伦家的人“不爱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事,除了想方设法做到既要获利又只花最少的力气。”更离谱的是,安斯在安葬完艾迪后补了新牙娶了新妻,心情似乎未受任何影响。安斯是否就像有些评论者说的那样,代表了那个年代美国南方农村的白人垃圾,道德堕落,愚昧不堪?

随着福克纳多重叙事角度的展开,我们还是可以搜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来否定这类武断的观点。二儿子达尔提到,安斯的脚趾歪歪扭扭,是干过童活造成的,又说安斯在22岁时得过病(无法确定安斯是否撒谎),很显然,安斯并不是从小就好逸恶劳,一定是因为某种缘由让安斯放弃了干活。而科拉的丈夫弗农指出,安斯挺可怜,三十年来一直被妻子要求干活,安斯也并不像其他人说的那么不像话。所以,安斯的转变另有隐情。

如果本德伦一家人都这么分析下去,真的看不到尽头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倍感吃力。福克纳的这种不可靠的叙述以及不同聚焦视角的切换,让这本篇幅并不太长的小说拥有了多重主题。我们可以从安斯对“路”的奇妙观点,想到城市对农村传统价值观的侵蚀;我们可以从孤独自傲的艾迪与维特菲尔德牧师的偷情,想到女性主义;瓦德曼念念叨叨“俺娘是条鱼”,又能联系到《圣经》里的意象;而拥有诗人气质的达尔,拥有着近乎全知的视角,也给这本小说带来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弥留之际,“我”指的是妻子艾迪。医生皮博迪说“我记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相信死亡是一种肉体现象,现在我可知道死只是一种精神作用——亲人们失去死者的精神作用。虚无主义者说死亡是终结,原教旨主义者却认为是开始,而实际上,死亡不过如同一个单身房客搬出公寓,或者说一个家庭迁出了城镇而已。”我们在书中很容易看到艾迪就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她信奉着她父亲的观点,“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当艾迪的精神死的时候,正是她的弥留之际。

我特别喜欢的是达尔的那句话,“得有两个人才会生出你,可人却是单个儿地死去。”人真的孤独啊。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