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名师讲义)》读后感_2800字_读后感大全

《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名师讲义)》读后感2800字

《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书评

摘要:在民国西学东渐的浪潮中,齐思和先生引进西方最新的史学思想,用以改造中国传统的史学。作者用新的史学方法重新审视了中外史学,对一些基本的史学问题诸如历史的目的、体裁、意义等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解释。

关键词:史学;历史借鉴

《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齐思和著,是1935年齐思和先生留美归来,在北平师范大学开设的史学通论课的原始讲义。讲义部分共包括八章。第一章作者批评了中西方传统史学以政治军事为题材、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历史研究范围。他认为历史应该是过去的社会,是一切发生的事迹的总和。历史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变化演进。历史的研究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第二章关于撰史的目的,作者认为中西方旧史家撰史无外乎提供道德教化、供给资鉴、激发爱国心三种,作者一一批驳,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历史的撰写的目的是在于无限接近人类社会演变过程的真理;作者反对历史的借鉴功能,主张过去是理解现在的一把钥匙。第三章作者认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历史之方法,历史之批评,与其研究之结果皆为科学;而其组织成文,乃是史之艺术也。”第四章作者介绍了历史学的一些伙伴,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语言小学等等。第五章作者介绍了中西传统史学的体裁。中国主要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各有其优缺点。西洋史主要叙事体为主要体裁,集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的长处,又克服其缺点,庶几可为以后写史之成例。第六章作者介绍了中西方对史学书籍的分类。第七章作者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存在的基础,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史料分为纸上之遗文与地下之遗迹,都应当被学者充分重视起来。第八章作者提出治史的方法论:学者应致力于史料的寻求与整理,从事专门研究,各史家之专史结合起来,始成一部通史。

中国古人对于历史,抱有很多实用的目的。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替周王室正名,让乱臣贼子感到畏惧,从而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是为了给当朝皇帝写一本政治教科书,提供行政的借鉴。那么,历史的撰写真的能达到这些目的吗?作者认为效果甚微。《左传》中一段记载“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又有记载“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通过这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要明了《左传》的道德教化作用难度几于猜字谜。这种猜谜式的褒贬,作者认为很难达到效果。况且“以伦理为目的以作史,往往以过重褒贬,不免牺牲事实。”比如上文所举之例,“天王狩于河阳”,若是没有《左传》做注释,后人怎能知道历史事实。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唯影响了史实,而且压缩了史学的范围。梁启超曾在《李鸿章传》的开篇如是说道: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芸芸众生,大抵皆庸庸碌碌,其善固不足褒,其恶亦不足贬。如是褒贬为修史之目的,则其列入者惟有非常之人耳。”以上皆说明史家以伦理为作史之目的难以实现,而且还牺牲了事实、压缩了范围,可谓得不偿失。

传统史学的另一大重要功能就是提供借鉴作用。可能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也对唐太宗的那句’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颇为熟知。从古到今,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历史的这一借鉴作用,但是齐思和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从历史中求教训,无异于缘木求鱼。先来看一下他的论据。他认为以史为鉴存在是基于人类状况无大变化之上。但是“实则人事之演变,如江河之奔流,逝而不返,不舍昼夜,绝无重演之时。所谓’历史决不重演’是也。”这一思想最初的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历史学家鲁滨孙,他在他的著作《新史学》中如是说道:“事实上,最少在我们这个年代,环境在迅速改变,如企图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十分危险的。”比如二战中的法国吸取一战人员伤亡惨重的经验教训,修筑马其诺防线,在战略上采取防御政策。但是德国却采取了绕过防线穿越到敌后的灵活战术,最终,花费巨额财产修筑的马其诺防线成为军事史上的笑柄。

诚然,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很难用以前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是在发展速率非常慢的中国古代社会,以史为鉴有其用武之地吗?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古代是一个礼治社会。相比于现在的法治社会,“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变化的速率很小,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延续了上千年。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经验的存在几近于真理。所以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可见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以史为鉴是有很大的市场的。但是礼治的存在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后,守旧的士大夫倭仁说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去对付洋人,只不过徒留笑柄而已。传统文化里找不出应对的方法,礼治社会也就开始慢慢瓦解了。综上所述,以史为鉴在发展速率慢的乡土社会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发展速率特别快的现代社会,以史为鉴也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有时候固守这一原则,还会对决策造成很大的困扰。

齐思和先生的这部著作,思路非常清晰。系统的解释了史学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史学、怎么去研究史学这三个大问题。关于史学是什么的解释,他在中国传统史家所论之史的基础上扩大了史学的范围。在纵向上将历史上溯到人类诞生之初,在横向上他打破传统政治军事史的藩篱,认为历史是人类过去社会的总和。这些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仍毫不过时,齐思和为西方史学思想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于为什么研究历史,齐思和先生否定了传统史学研究目的的重要性,提出史学之唯一目的在于求真。因为人类历史的延续性如同人的记忆一般,要是不了解过去,就没法解决现在的问题,更遑论对未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论断为史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历史学科的成熟发展。历史就是历史,不应该掺杂很多人为的主观因素进去,比如道德教化、激发爱国心等等,这些工作自有文学去做,且在虚构的基础上可以做的更好,而历史就应该只以求真为目的,为人们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可靠的材料。齐思和在阐释完对史学的认识论之后,又提出了研究史学的方法论,其中很多的建议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研究历史应当注重史料,对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都要应用起来。研究西洋史的时候,最好能懂得所研究之国的官方语言。对其他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应该高度关注,不能闭目塞听。这部书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它的文字非常优美,齐思和先生讲理论付诸实践,实现了历史著作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这本概论课讲义囊括中外,提供了研究国史、西洋史的门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