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暗夜:鲁迅传》读后感_2900字_读后感大全

《搏击暗夜:鲁迅传》读后感2900字

昨天还有人一直跟我说,鲁迅的抗日言论是受苏联影响的,当他赞美苏联时,若苏联与日本有利益冲突,则鲁迅发表抗日言论,若苏联愿意向日本示好,则鲁迅对抗日保持沉默;当鲁迅对苏联有所疑虑,则情况相反。资料倒是给了一些,证明却是牵强附会。这明里暗里不过是想黑一下共产国际和早期中共“武装保卫苏联”。

更早之前还有说鲁迅是汉奸卖国贼,理由无非是鲁迅躲在日租界写文章骂中国人,却不骂日本人。可以看出这些人的把戏,利用大家对鲁迅爱骂中国人的印象乱放烟雾弹,而当有人整理出鲁迅的抗日言论时,又说那是受苏联的影响。那鲁迅究竟是日本间谍还是苏联间谍,就任由他们分析了。

说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是美化日军暴行,说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是间谍,还有说鲁迅的死恐怕是苏日两国的阴谋……前面那篇文章或许容易引起误会,而鲁迅最后十年在上海卷入政治风暴,各方关系错综复杂,有些资料还没公开,这也让各种阴谋论甚嚣尘上。唯独说鲁迅有什么言论是受什么国家、组织、个人影响的,即便给出了资料,即便证明时能自圆其说,我也无法相信。因为鲁迅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北洋政府当政时,他骂北洋政府,国民党当政时,他骂国民党,就算后来加入左联,他也对左联照骂不误。还有一则传言,反右扩大化时,有人问毛泽东,鲁迅如果还活着会怎么样?毛泽东说鲁迅要么在牢里待着,要么识大体不说话。对于这则传言,是真是假还有待商榷,但毛泽东在另一个场合确实说过鲁迅“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是更多的可能是会写”。鲁迅这种专门与当权者过不去,毕生与黑暗做斗争的人,难道还会看苏联的脸面来发表抗日言论?更何况鲁迅对苏联可不是一味赞美。

鲁迅有关抗日的言论确实不多,但他不仅写文章,而且还在抗日宣言上签字,同时还资助、参加不少有关抗日的活动,这些内容在本书都有提及。退一万步,抗日这种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用得着整天嚷嚷口号吗?鲁迅1936年去世,1937年日本才全面侵华,在他生前,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与日军暴行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中国人,喊几句抗日口号实在太容易了,但作为国府统治下的民众,还有多少人敢像鲁迅那样跟政府作对?讽刺的是,国民党当时还压制抗日言论,逮捕宣传抗日的学生呢。

认为鲁迅只骂中国人的,估计没上过学,没学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所说的中国人的脊梁;认为鲁迅只是个愤青喷子的,根本没怎么读过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愤青喷子们根本读都读不懂,更别说鲁迅的设计、木刻、美术造诣。至于认为鲁迅是渣男,说他偷看弟媳洗澡,实在是不值一哂。

不上网还真不知道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诋毁鲁迅。就说一点,鲁迅这个人,就好像被放置在显微镜下,简直被后人研究透了,不管是他的文章、书信、生活、交往,大到文化、政治活动,小到衣食住行,都有人做专门的研究,难道这些不论智力、学识、品德都百倍于网络喷子的学者,对鲁迅做了那么多研究,都没发现他是汉奸卖国贼老愤青,就只有那些敲敲键盘的喷子发现了?

当然了,对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象征的鲁迅来说,鲁迅已经不是鲁迅了。有些网络喷子之所以诋毁鲁迅,不过是因为毛泽东对鲁迅大为激赏,因此在他们看来,诋毁毛泽东所推崇的鲁迅,似乎就能发泄一下他们对当局的不满,殊不知鲁迅一生无党无派,专门跟当权者作对,绝不可能是哪个党派的代言人。还有些人十分热衷于想象鲁迅在文革中会是什么情形,似乎这样倒能让毛泽东感到难堪。放心吧,有毛泽东对鲁迅的至高评价,鲁迅就不可能有事。

鲁迅就像个招牌,谁需要谁就拿来用,当权的拿来做政治宣传,只把鲁迅塑造成怒目金刚的战士形象和无产阶级文化巨人,反权威的又试图从鲁迅早期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中重新阐述鲁迅,消解鲁迅的战士形象。权威与解构的互相搏斗,真实的鲁迅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关心?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两种情况总比网络喷子所说的要好得多,那些人不过是读书时被教材中的鲁迅虐哭,生活中又只会抱怨现实,逆反心理加上屌丝本性,才让他们跳得那么欢。至于真实的鲁迅,我知道有不少人很乐意听到鲁迅可爱、有趣的一面,不过我还是觉得,鲁迅最主要仍是他战斗的一面,没有这一面,鲁迅哪怕再风趣,也不会如此伟大,只不过真实的鲁迅远比主流宣传的形象要更为丰富、复杂。

鲁迅有如今的地位,固然与毛泽东的推崇分不开,但他在共产党还没取得全国政权之前,就已经很有名了。鲁迅逝世后,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奋斗一生,以笔为武器,在黑暗中呐喊,发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完全配得上这样的名号。有人认为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不过是普遍的人性,且鲁迅除了批判之外毫无建设,怎么担得起民族魂?然而不管是国民性也好,普遍人性也罢,鲁迅在那个时代,原本可以像梁实秋、林语堂甚至像他弟弟那样写写小品文,过着舒服的日子,但他却选择另一条路,勇于去揭露中国的种种问题,而且说得比谁都深刻有力,这是一个民族的大幸,难道还有谁比鲁迅更配得上民族魂?

鲁迅这一生实在太累,幼年家道中落,倍尝人情冷暖;青年弃医从文,本想大展拳脚,却无人问津;一场包办婚姻,一场兄弟失和,至亲之人往往对他的伤害最深;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四一二政变,一二八事变, 看了不少革命的血和反革命的血,期间有所向披靡的讨伐檄文,有荷戟独彷徨的无所适从,有“我可以爱”的真挚告白,也有腹背受敌不得不两面作战的无奈。他也有失落、孤独、绝望、空虚的一面,但依然决心驰骋文坛,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鲁迅一生完美体现了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形象,毛泽东说他是现代的圣人,这或许有点夸张,但作为一个先行者,一个引路人,一个勇敢而真诚的战士,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超凡入圣。

圣人也是人,也有缺点和局限。鲁迅过于敏感和偏激,一定要跟人斗到底,有时难免只是因为一些误会;作为文学家的鲁迅,花费太多时间跟别人打笔战,文学上只写了三十多篇短篇小说,一本散文集,一本散文诗,若干旧体诗,这不得不说是文坛的遗憾,而对鲁迅来说,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效,虽然他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没能更上一层楼,去表现更高更宏大的主题;另外,鲁迅对政治的理解还不够成熟,他也确实没多少建设性的东西。但鲁迅以一个入世的知识分子做到那种程度,已经很不容易,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都达不到他的境界。只是,正如前面所说,知识分子一旦入世,担负起他的社会责任,卷入了各种政治势力中,即便他在当时能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最后也难逃被窄化、被拿来做宣传招牌的命运。

最后说说本书,材料较为丰富,论述也很客观,也敢于提出一些质疑,如广为人知的“幻灯片事件”可能并不存在。不过也许受限于材料和篇幅,后期鲁迅与创造社、左联的纠葛,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并没有完全交代清楚。当然,鲁迅在上海那最后十年的生活确实比较复杂,而想要读懂鲁迅,也不可能只靠一本传记。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