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之宴》读后感_1400字_读后感大全

《鱼丽之宴》读后感1400字

“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见过,无所谓完成。”
木心先生的话多带有哲学的意味。读了他的诗与小说,再来看《鱼丽之宴》里酒酣耳热的问答飨宴,顿时有一种与先生“长谈一夜共为友”的恍惚。
那就来谈谈我看见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木心吧。
木心先生的画与写作,几乎可以说是齐头并进。五岁被送入小学,八岁开始习画。后来逃难,母亲成为了他第一位老师
他未曾一日将画与写作放下,仿佛天生带有一种使命感,却又不刻意发散,随拿随放。“苦苦混到十四岁,明里七绝七律四六俪,暗底写起白话新体诗来,从此天天写,枕边放着铅笔,睡也快睡着了,句子一闪一闪,黑暗中摸着笔,在墙上画,早晨一醒便搜看,歪歪斜斜,总算没逃掉。”后来卜了一签,似是被上帝挖苦羽翼未满,不再写诗而专心作画了。
木心美术馆展出的大多是木心先生后期的作品,而我却想看他在一九四九年铩羽西湖前作下的画,是那么的意难平。
“上帝不掷骰子”,天赋的守恒会暂时将写作的灵感倾斜到天平的另一端。在后来答笔者问里,问题是文学的问题,回答却是艺术的回答。这种模式在木心先生的诗集小说中都可以窥探出一二。并非是传统文学的写作方式,先生笔下包罗万象,宗教人文与美学,旁人读起来只能感慨一句“朦胧美”,像李商隐的诗。而像年轻时不敢轻易谈及宇宙,要到了垂垂老矣,在所有谈话的“有情”“无情”里,企图用哲学地人文地思维来看待,这是艺术家的责任,用文学作矛,核心内容是美学。
现在的人读木心多用文学性的眼光看他,看他的诗集,看他的小说,看他的回忆录,再用文艺的笔触勾勒出他的精神世界,琪花瑶草,落英缤纷。木心的下笔太美,已经突破了诗更近于画了。比如,
“走上凉台
谈俄罗斯散文与诗的衰落
步下台阶
那是旅馆的大门
我们不觉已到了海滨街。”
就连想象力最为匮乏的读者也能情不自禁在头脑里构设出一幅画来,这是作为文学家的荣誉,也是成为一名艺术家的突破。他把文人画中的画与诗结合在一起了。
“我坐在木栏上荡脚
等待最后的情人的到来
真是的,我便能一眼看清”
“文化的两翼是科学与艺术”,而画的两端大概是意境感与厚重的真实感。
木心的小说写出了“唐诗的美感”,朦胧华美,“她对别人谅来也善熨恤,上了岁数的女人常以此取胜,以弥补天然的青春美丽的浅涸。”而“她站过的那一小块地面特别寂寞”。
依旧如同一幅画。
艺术家木心弯着嘴角,洋洋得意。
而“知名度来自于误解”,“兵法家”的返祖现象太为彰明。因无法认识,所以读完先生的文学作品集,起身就走,毫不留恋。若是非要解读,我宁愿去用艺术性的眼光看他。这一点在《鱼丽之宴》里木心并没有拒绝,大概是艺术家向来已习惯于被误解。而我也沾沾自喜于窃得这一点被故意宽容的侥幸。
而回到木心美术馆,木心先生头戴黑色礼帽,手里拄着一把老式英伦黑伞,全身拢进一件紧闭的黑色风衣里,微低着头,略有蹒跚地,却坚定沉稳地向游者走来。
“童年孙璞在河水中丢失了他心爱的碗,现在这遗失之物变成美术馆,还给了木心。”
李政雨先生写给木心的诗让人动容,
“一个人要是活到让人没法评价
真是一个难度
你卡在我的喉咙里
几度令我不能呼吸
尽精微、至广大
我不知道够不够
但显然是绰绰有余了
宇宙是你画的那个样子吗
你让人怎么求证”
木心在美术上的造诣,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大抵最合适。
“画,当然画得好,不好也不要紧,反正已经是艺术家了。”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