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沫(纪伯伦全集)》读后感_1600字_读后感大全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读后感1600字

贝壳与星星

(木生林随笔)

散文诗集《沙与沫》(发表于1926年,英文版)是纪伯伦(1883–1931)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还包括《人之子耶稣–认识他的人谈他的言行》(发表于1928年,英文版)。

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地中海。地中海犹如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哺育了古代希腊文明和发端于约旦河流的希伯来文明。可以说,西方人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文化模式都来自古希腊。简而言之,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希伯来文化与作为西方文化代表的希腊文化在那里交汇融合。于是,希腊神话与《圣经》便成为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两大源头。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习惯称作中东国家。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由于文化背景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阅读本书的第3章《人之子耶稣》时,虽说《人之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一座高峰,对于我们来说,阅读理解还是会感觉到很吃力,必须要下一番功夫做大量的功课:阅读希腊神话以及基督教相关的书籍。不过,我们不妨现在只要阅读第2章沙与沫,它好像用一串串珍珠穿起来的语言,它仿佛是贝壳与星星一般令人遐想的散文诗。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被誉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纪阿拉伯新文学开拓者之一。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十二岁随母亲去美国波士顿。以后,他回首都贝鲁特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四年后返回美国。几年后,一九0八年至一九一0年,纪伯伦在巴黎美术学院进修约三年,曾游历罗马、布鲁塞尔和伦敦。同时,跟著名雕塑家罗丹学画,了解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和画家布莱尔的作品,这对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一九一一年纪伯伦重返美国直至逝世。正如本书中第一章出版说明里所介绍的那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球上三个古老的国家几乎同时涌现出三位文学巨星,中国的鲁迅(1881–1936)、印度的泰戈尔(1861–1941)与黎巴嫩的纪伯伦(1883–1931),他们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纪伯伦是一位能用阿拉伯文与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散文诗多以爱与美为主题。纪伯伦说:爱在美的面前总怀着羞色,然而美却永远伴随着爱。他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象征的手法,表述深沉的情感和远大的理想,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动与安乐、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沙与沫》是一本具有语言美与思想深度、富有生活哲理的散文诗。纪伯伦说:我跟从善说的人学到了沉默,跟从偏执的人学到了宽容,跟从残酷的人学到了怜悯;不过,奇怪的是我并不感谢这些老师。我们说:跟纪伯伦的人学到了生活的哲理。不过,我们要感谢这位老师的。

有人比喻说:假如说大海是诗,海滩是散文,那么,贝壳就是散文诗;假如说太阳是诗,月亮是散文,那么,星星就是散文诗。假如大海是广阔的世界,海滩是磨难的生活,那么,贝壳聆听到大海的声音,体验到海滩的砥砺;假如太阳是生命,月亮是爱情,那么,星星感受到太阳的光暗,反映到月亮的圆缺。纪伯伦说:他是悲伤的,然而那悲伤会升至唇上,变成微笑。

纪伯伦语录:

我宁愿做一个有梦想并有实现梦想愿望的最渺小的人物,也不愿做一个无梦想、无愿望的最伟大的人。

也许阅读的愿望就是为了追逐淡泊与宁静,远离喧哗与烦躁。千变万化是喧躁,纹丝不动是淡静。也许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会隐蕴着一对千变万化与纹丝不动吧。我阅读完《沙与沫》后,深受启示,于是把我曾写过的想法抄录如下。

千变万化与纹丝不动

千变万化是人心,

纹丝不动是善恶。

千变万化是命运,

纹丝不动是轮回。

千变万化是欲望,

纹丝不动是利益。

千变万化是态度,

纹丝不动是轻重。

千变万化是手段,

纹丝不动是得失。

千变万化是婚恋,

纹丝不动是血脉。

千变万化是争夺,

纹丝不动是资源。

千变万化是战争,

纹丝不动是和平。

千变万化是故事,

纹丝不动是生死。

千变万化是喧躁,

纹丝不动是淡静。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8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