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头》读后感_1800字_读后感大全

《尽头》读后感1800字

读《尽头》的我列出的无尽的书单
———我读唐诺的《尽头》
如果没有参加共读,这本大砖头我自己是无论如何也啃不下来的,何况这还是一本逐字逐句都需要仔细来读的书。
以我的阅读程度,《尽头》带我开了眼界种下了一片草原,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小说阅读和书写的很深刻地观点,以至于这段时间“唐诺说”变成了口头语。
《尽头》给了我一个阅读方向的指导。
推理小说类我打算放弃凑齐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只要《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罗杰疑案》就好。不再读东野圭吾和福尔摩斯。
昆德拉的《告别圆舞曲》要列入书单。
唐诺说(口头语说来就来了):“书一定得重读,同一条路走两次三次四次,你就有多余的心思才有机会注意到别的。”这段话最近很有体会。《芳华》读了三遍,第一遍是电影上映时,第二遍是准备推荐给一个读书会时,第三遍刚刚和本地的线下读书会一起共读完。一直到第三遍,我才觉得有地方不舒服,书写者常常在总结点评,试图把读者带到书写者铺好的路上去。我认同唐诺这样的解释,书写者在写作时远离作品,忘掉自我,尽可能站在读者角度,跟读者互换位置,这个替换一定是双向的,一起发生的。而不是像《芳华》这样被书写者牵引着走的,这让我越读越不爽,阅读的时候不想做个乖宝宝。所以以后会放弃严歌苓,虽然曾经热爱过。
间谍小说选《哈瓦那特派员》、《人性的困惑》和《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还特别想看看畅销书《西夏旅馆》究竟有多烂。
屡次提到的《堂吉诃德》、《白鲸》、《变形记》、《伊利亚特》、《奥德赛》、莎士比亚要列入书单,《追忆似水年华》找个机会尝试一下第一部,如果读不了就放弃。陀氏和托翁的书,以及俄罗斯文学,是一张巨大的书单。昆德拉、格林、博纳科夫、卡尔维诺、马尔克斯、艾柯尽量全收。这区区几行字够我读二十几年了。
即便如此,还有好多想读的书。
唐诺说王维的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世界重新开始,才正要开始,世界就是你此时此刻看到的样子,再不是别的。我惟一想到的是‘水木清华’这四个字。”本来就打算把王维的诗集列入今年的书单,读了这章后立刻、马上就想读王维。
朱天心的《大雪》,冯内古特的《时震》应该才是有水准的穿越小说吧?
回到过去,不是只为了现代和过去碰到一起时的新鲜有趣,是思考,即使回到了过去,你的命运就会因为可以改正而改变?历史因为你的改正而改变?
冯内古特要表达的是:再来一次还是一模一样,一样的愚行,一样的灾难,一样必然不偏不倚地又走回现在这鬼样子,只因为这才是人的真相。
那么,有多少人能正视这个真相呢?还是先读读这两本书吧。
还有福克纳(据说很难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本雅明的《柏林童年》,聚斯金德《夏先生的故事》,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果戈理的《狄康卡近乡夜话》,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吉卜林的《基姆》……
还有各种重读……
除了无尽的书单,唐诺还勾引人写作。
他在说这话的十八个弯之前说的是为啥电视会造成社会倒退。很多人都知道看电视不好,“知道的人愈多,并不自动累积成觉醒,更常出现的其实是厌烦。这种否定并没积极性,而且比单纯的无聊没行动力没主张,厌烦只是一种放弃可能、不累积力气和想象的无聊。厌烦只排斥不决定。”
所以,如何采取有力量有效果的措施?
改变思维,学会独立思考。
“思维的决定性改变为何?我以为就是书写,文字开始直接画对世界,不必语言作为中介了。书写不是想完了才开始写,不是记录、兑现思考的结果;书写就是思考本身,就是思考完整的步步为营过程,就是思考的最精纯样式。”
唐诺好像知道我害怕写作,因为怕独自思考,这太辛苦了。
所以他又说:“往深处去,事物、人心、生命本身云云,如此,每前行一步,语言能跟上、能抵达、能帮忙的愈来愈少,文字得独自思索,独力面对。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么说,他描述的显然是一种静默无语的念清明的、只身探入的文字工作形貌:‘实际上,我认为,在文学创作的征途上,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这跟海上遇难者在惊涛骇浪里挣扎一模一样。是啊,这是世界最孤独的职业,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正在写的东西。’”
博纳科夫说:我们离事实永远不够近。
往前走很难,退回去似乎也不易。
要明白还是糊涂?
写还是不写呢?
《尽头》,无尽头。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7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