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读后感_2900字_读后感大全

《心理学的故事(精编普及版)》读后感2900字

本书名为《心理学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包括研究心理学的人以及他们的理论、成果。书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前科学心理学

这个时间段是从公元前一直到十八十九世纪,经历了古希腊、罗马以及欧洲漫长的中世纪等等。

那时的心理学,其实可以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部分则跟生理学有点关系。

所以在这段历史里,出现的主要是哲学家,以及少部分的生理学家(比如盖伦)。

首先是我们熟悉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作者把他们称为探索者。

接着是中世纪的那些教父们,比如德尔图良、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作者把他们称为学者们。

最后是后来的哲学家们,比如笛卡儿、斯宾诺莎、大卫休谟和康德,作者把他们称为原型心理学家。

这些哲学家们,他们探索的目标与当代心理学家完全相同:探索人类行为的起因。他们都在思考着关于灵魂、思想、感情、感知、身体等等的问题。但是,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纯思辨、内省,并没有实践、验证,并不具有可证伪性,所以跟现代的心理学是相差甚远的。

我认为,了解一下这历史以及知道有这些人物就好了,它们事实上是哲学范畴,喜欢哲学的再去深入研究吧。

第二部分 新科学的奠基人

这个时间段大约是十八到二十世纪初。人们开始对心理进行更深入思考、实验、测量和干涉,包括了:

  • 尝试用物理的方式对心理疾病进行治疗
  • 对人的基本体验进行测量。文中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冯特。
  •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他对功能主义、意识的本质、意识流、自我、意志、无意识、情绪等都做了研究或实验。
  • 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分析方法。他的性欲驱动和梦的解析,到现在人们依然有所耳闻。
  • 对心理年龄和智商的测试做了研究和提供了工具(如问卷)
  • 仅通过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不可捉摸的心理)来研究,这就是行为主义,这里有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巴浦洛夫、华生和斯金纳。
  • 格式塔学派专注在研究“被作为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即思维能把一些分散的感觉连成有意义的整体,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视觉错觉,都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比如著名的鲁宾瓶。

第三部分 专业化与集大成

这部分跟前两部分很不同的在于,关于心理学家个人的描述少了,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实验和理论上。

这个时间段大约是二十世纪初到现在,心理学已经专业化,形成了非常多的特定研究领域,而像弗洛伊德那样的大一统理论却已被证明不适用而被抛弃。

作者指出:

心理学根本就不是一门类似物理学、化学或生物学等的科学,而是一个系列的科学领域集合,它们尽管彼此相连,但又差异巨大,根本形不成某种单一的理论框架。

作为心理学的初学者,这个说法我之前在《这才是心理学》中首次看到时,挺是吃惊。但在对细节有了一定了解后,才明白说的在理。看看下面作者重点挑出的几个领域:

  • 人格心理学。目前科学家的结论是,人格中,先天基因和后天经验都有影响。看完这章,就能明白,大众流行的星相学(星座)、16型人格等,其实是伪科学,心理学家采取用(十)几个维度的定量来描绘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简单的只用十二星座或十六种人格的定性方法。
  • 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人从出生开始的心理发展,其实跟很多细分领域有交集,会研究新生儿的认知、知觉、情绪、社会等等的心理发展。新手父母如果不抵触学院式知识,则看看发展心理学的书籍还是很有帮助的。
  • 社会心理学。作者认为它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片无人区。在名著《社会性动物》中,它则被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这章作者介绍了一些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实验例子,涉及到从众、认知失调、冲突与合作、社会认知等等,但对比《社会性动物》,作者说的太少和不够理论化,似乎是没有跟上现在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 知觉心理学。它主要研究人看到“看的风格”、形状、运动、深度等等,跟上面提到的格式塔有些相关。
  • 动机与情绪心理。这里介绍了生理本能产生的动机与情绪,以及从神经级别自发产生的,还有经过认知后产生的。还提及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认知心理。涉及的内容有记忆、语言、推理等等。这里还提到了大脑扫描装置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对认知心理学的帮助。
  • 心理治疗师。主要介绍了动力心理疗法(心理分析)、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其中认知疗法相对多一些。除了这三外,还有五花八门的各种疗法。
  • 应用心理学。其实它不是某个理论化的细分领域,而是把上述各种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教育、工程、环境、表演、广告、法庭等等。但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希望通过应用心理学来做到睡眠时学习、心灵感应等等,最终证明不可行。

本书的缺点

本书的优点从上面的摘要就可以看出,历史上内容足够丰富,各发展阶段区分清晰合理,现代心理学专业化后,几个重点的领域也都有详细讲述到。

至于它的缺点,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

  • 一是我觉得它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有所偏爱。在弗洛伊德那章以及心理治疗师那章可以感觉出。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第一个想到弗洛伊德,但事实上现代心理学里面,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小了,比如随便看看《心理学与生活》的目录结构便得知。在《这才是心理学》这书的开头,有详述了弗洛伊德的问题。
  • 二是它对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缺失。上面提到,它在社会心理学家这章中,基本是以罗列例子为主,却没怎么理论化,通过对比像《社会性动物》这书,还会发现例子也只是覆盖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较小部分。所以,我觉得作者在这方面有缺失。本书首版面世于1993年,2007年出版了增补修订版,这方面却似乎没太大进步。而且我觉得作者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视不够,我想我们普通人应该对它重视的,这里我引用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一句话:

这可能是很多非心理学家的人认为与自己个人生活最为相关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

  • 三是我觉得它应该包括心理学为何最终成为科学的探讨,包括科学的可证伪性等概念。为什么从冯特开始慢慢地我们可以称心理学为科学,他们做了什么努力,这方面作者很少讲到。《这才是心理学》是这方面的专著。

本书的中译本缺点

本书在翻译上,还是比较通顺的,理解上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即使是我这样的初学者,也看出了多处的专有名词翻译错误,这说明作者是心理学方面的白板,让我很担心是否有某些地方是我没看出但受了影响的。

错误举例:“囚徒困境”被翻译成“囚徒两难”,“习得性无助”被翻译成“学会的无助”,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被翻译成卡恩曼,这个说明译者发音错误了。

本书是精编普及版,好像是原始译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做的简化编译。通过对比原著的目录,结构基本保留没动。没看过原著,不过感觉本书内容还算丰富,只是某些段与段之间还是有稍微的衔接不顺的感觉,毕竟是重编的。

关于作者

当我们没有很专业的能力来评判书的内容的时候,通过分析作者的履历能力,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查维基百科,作者是位自由职业的作家,擅长社会和行为科学方面,但似乎没有任何的心理学实验或论文,不是科班出身,就更谈不上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了。

从上面的书评看出,他写现代以前的心理学史还是不错的,但现代方面的却有所偏颇,而且人物介绍不够,或许就是因为他不是专业心理学家,不在这行业内的缘故吧。

作者死于2016年3月12日。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