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读后感_1500字_读后感大全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3》读后感1500字

闲话陶瓷
提起陶瓷,不能不说宋瓷,而说宋瓷,不能绕开柴窑。当然,柴窑是否存在尚无定论,而马未都先生说它是耀州窑也只是一家之言,作为门外汉,我们没法判断事情的真假,但柴世宗所说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还是让人浮想联翩。
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其中,有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技术革新的因素。所以,认识陶瓷也不能单从它的巅峰阶段说起,直接谈宋瓷,还是应该从头说起,展现陶瓷发展的脉络,以及背后文化和技术演变的过程。《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就是这样一部介绍陶瓷的作品。
陶和瓷是不同的,区别有好几点,但最重要的不同其实就是原料的区别。陶的原料就是普通的黏土,而瓷的原料则是瓷土,高岭土最佳。那么,因为原料不同,它们的烧制温度就不一样,陶的烧制温度低,而瓷的烧制温度高;也因为原料不同,烧成后的成品特性也不同,陶吸水而瓷吸水性不如陶。
陶的历史长于瓷,在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陶器的出现,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完善,似乎到了唐三彩就是一个高峰,其后就走向下坡路,如今已经很少用到陶器了。而瓷器似乎是商代才出现的,早期由于技术因素,无法降低瓷土中铁元素的含量,所以都是青瓷,偶尔因为某些偶然的因素出现了一些色块,甚至其他一些颜色的瓷器,但都是些无心之举,没有背后的追求。直到唐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活的富足,渐渐有了实用之外的追求,这时候,瓷器发展的大时代来临了。
唐代瓷器的特点是“南青北白”。北方是邢窑,从技术上解决了铁元素含量的问题,主动追求瓷器之白,而南方则是越窑,追求的是秘色。秘色很神秘,在实物出现之前,专家们都无法确知它的颜色,后来考古的发现证实了所谓的秘色就是青色,这也是田野考古的魅力所在。
唐末和五代是定窑的天下,在北宋初期定窑的白瓷也是皇室的御用瓷器,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都留下过关于定窑白瓷的描述。而北宋末期,由于审美的变化,特别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文学修养最高的皇帝之一的宋徽宗的出现,直接促成了汝窑的发展,留下了一段传奇。但是汝窑存世时间太短,仅有一二十年,于是就有官窑的出现。从汴京城的北宋官窑到修内司、郊坛下的南宋官窑,接下来又有了与官窑相似的哥窑出现,但哥窑是否就是官窑的延续仍是个未解之谜。至于五大官窑的钧窑,似乎出现更晚,应该以后明初的事情了。
宋代作为瓷器发展的高峰,除了五大官窑外,还有八大民窑,北方是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和定窑,南方则是景德镇窑、龙泉窑、吉州窑和建窑。钧窑和定窑都是既面向宋室又面向大众,耀州窑以青色为主,有刻花,刀刀见泥,而磁州窑除了特征性的白底黑花外,其实就是个大杂烩。宋代的景德镇还没到大红大紫的时候,龙泉窑的青瓷却已经精美异常,吉州窑的贴花盏、建窑的黑盏都是特点鲜明。
元代除了纯色的白瓷和蓝瓷,之后就是青花的一统天下了,目前单件瓷器的最高价就是元青花“鬼谷下山”,当然,从元到明再到清,青花也有逐步的发展,不过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其实完全看不出来区别,就如青花和釉上蓝没法区分一样。
明代的色彩趋于丰富,除了青花,还有五彩、斗彩,这也是肉眼很难区分的颜色。除了色彩,这个时代开始装饰的比重上升了,除了瓷器本身的精美,其上图案所表达的含义也显得非常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而清代以后又多了珐琅彩和粉彩,颜色更加多样,内容也更加丰富,但是热闹有余而沉静不足了。
这本书中瓷器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楚,对于初步了解瓷器确实有很大帮助,当然值得一读。但是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青花,以及后来的五彩、斗彩、珐琅彩和粉彩,个人感觉这些色彩太喧嚣,还是更喜欢宋瓷的沉静美。宋代,作为文化水平最高的历史阶段,它的审美追求确实不太一般。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7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