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_1400字_读后感大全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400字

《自由、独立和房子,及其变迁》——《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

文化的变迁里富有善意,这我是相信的。文化的变迁里也有大众化的恶意,这我也相信。

未曾得到的,皆是俏模样的美好;得到了的,难免成为邪恶。这确实有些言过其词。在人们热衷于道听途说,做着小心翼翼又无所不及的攻略之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终于成行”。于是丽江大理香港上海北京泰国巴厘岛便在闷热多变的季风消散了。

原本我们都知道,人生“不过如此”,没有谁的不一样。

那么在文化中特别是在小说里,发现不一样不仅仅是一种对号入座或者抽离遁世的情结,向往在不一样里边堆砌“一样”的稳定与现实,遵循法律和道德,做自己。

如今与两百年前的英国小说盛世相比,恰好呈现了确立、过渡(变革)和颠覆的轮回,小说的三生三世里有没有十里桃花我们不得而知,但房子可以确定都是一样的。

伍尔夫时代女性对房子的诉求本质上是基于独立与自由与身份的确立(女性价值),只是恰巧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成为其载体。独立的空间可免受外在环境(特别是政治、父权及经济)的影响,安心创造并凸显自身的价值。女性因此力争获得相对的平等和尊严。而今的文化创作风潮却几乎截然相反,虽然仍然主要是在房间里(近来平板电脑及职能手机正在迅猛改变这一格局),但已经由坐着写转变为走着写。似乎房子大有圈囿之意。

在《身份的焦虑》里阿兰德波顿谈了宗教、哲学、艺术和政治,没有谈到文化是个遗憾。在身份认知体系里,文化是个亘古不变的核心评判要素。文化有着巨大的精神权威,学者、教授甚至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备受尊崇。文化身份所带来身份属性是改变命运性的。时至今日,高考仍然是改变命运的主要手段。

如今我们渴望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已经不仅仅是活得独立与自由,更重要的是“保持适当的距离”。这当然导致了过度的自由所造成的恶果,大讨论大繁荣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人们各自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困惑独立的创造,享受着文化的自由独立与繁荣,甚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却越来越找不着自己。

因为独立与自由,反而迷失了。当我们作为旁观者时,独立与自由的美丽和魅力我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一旦掉入其中,房子却自此离开陆地在茫茫大海上漫无目的的漂流。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岛都像是鲁滨逊住过的岛,每一处房屋都似鲁滨逊的茅屋,我们却怎么也不会成为鲁滨逊,虽然漂流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漂流就是文化,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表现为小说。小说是最自由的文体,却不是最自由的文化。但我同意伍尔夫的观点,它必须要努力接近真实,从记录生活的事实开始,逐步过度到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仍然要恢复到有意义的生活中来。即便是如今流行的科幻小说,例如《三体》,也并未偏离这一点。

这一点就是传统,它在十九世纪可能是条条框框的奴役束缚,现今却是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传统里很重要的有,基本的物质生存资料如房子和柔性的道德。

道德之所以要强调是柔性的,因为它长期以来都比法律还要死板及磕绊得多。它一旦被确立,几个世纪都难以调整,更不要说改变。

自由和独立是必然的,也是相对的。文化需要调和,小说需要调和,生活也需要调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是调和剂,在里边你可以一个人待着独立思考独立写作,也可以邀请多人参与讨论甚至狂欢。而今我们仍然需要加倍审慎的与文化相处,让房子回归住宅的本初价值,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好了。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