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红旗下》读后感_1500字_读后感大全

《正红旗下》读后感1500字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以上是中学课本《济南的冬天》中对老舍的介绍。当把这些简介逐条展开来介绍先生,得介绍一节课都不够。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是高中历史书上背过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当时是重要知识点,现在结合阅读,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先生作为满族人,隶属八旗中的正红旗,表面上看起来是贵族,但他生于1899年,清朝末年,处于贵族落寞时期,而且母亲40多岁生下他,在当时算老来得子,全家人靠父亲的一点工资支撑着,寅吃卯粮,常常青黄不接,生不逢时啊,先生在《宗月大师》中曾提到过他家穷上不起学,直到11岁才受宗月大师的慷慨资助进入学校读书。那时候我也起疑,北京人,满族人,家里怎么会那么寒酸,如今知新温故,恍然大悟。宗月大师的种种善举在老舍的心中种下善念,一直以为老舍老舍的“舍”仅仅来自于姓“舒”,拆开“舍予”的“舍”,刘宗月先生的舍和大爱才是影响老舍先生的“舍”。

曾经读过先生的《我这一辈子》,在没读那书之前,看书名误以为是作者的自传,读了以后感之深,悟之痛。至今想起来都压抑,因为那本短篇小说集里写了很多当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分析,其处境之惨状,堪比骆驼祥子,甚至更苦。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在作者的笔下毫不留情。因为那个年代使然,作者只是将所见所闻用鞭辟入里的手法记录了下来。

看到《正红旗下》的介绍说是老舍先生的自传体小说,我还有点欣喜,这下我可以真正全面地了解了解先生了,关键是自传体,自己给自己写的,应该是最真实的,怎么也24k纯度很高,哪怕是小说,也是有原型的。从出生那一刻写了周围的百态,自己的姑母,大姐的婆婆,大姐的公公和丈夫,还有姥姥家的舅舅,二哥……满清末年的八旗子弟如何放不下架子,如何在日子捉襟见肘了还不忘吃喝玩乐的讲究,同时从他们天生的贵族血统中了解到他们不愿意从事手艺人的工作,不愿意做买卖,不愿意……做很多在他们看来是低贱的工种,但是历史大潮变革中的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使得他们危机感加重,但是他们还是放不下自己的身段,有时候也在矛盾中麻木自己。正如现在有的大城市人虽然穷的已经处于社会底层了他们非但意识不到,还没原因地瞧不起外地人,可能他们仅有的一点优越感在作祟吧。先生就是在介绍自己的同时,给我们讲历史。

先生是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写什么像什么,《济南的冬天》作者对济南的爱恋体现在了那些亲昵的语气词和儿化音里,体现在了那些惟妙惟肖的修辞里,体现在了那些看似随手拈来的口语化的语言里。字字句句都含情,但又那么不露痕迹。最近几天家里来了一个两岁的小客人,那个聪明招人爱呀,特别可爱特别乖,让人不由得跟她说话都是“呀”“啊”“呢”“吧”……,看到她,一切烦恼都化成了窗外的云。也稍微体会到了一点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他曾经在济南呆过7年,1930-1937年,大学里教书,他的夫人说他总是怀念那几年在济南的日子,上学的时候没觉得《济南的冬天》怎么特殊,如今对先生有些许了解后,可以想象那段时光在先生一生中确实是弥足珍贵。少时穷苦,中年战乱,晚年文革。每每回忆,可能济南的那几年真的很幸福,在《万物静观皆自得》中有好几篇都是对济南的回忆和眷恋。

本想着《正红旗下》可以更好地认识老舍先生,但是读到400页的时候我心里有点慌,才写到190几年,还没到上学呢,直到最后读完,尾页介绍这本书是先生的未完遗作……1962年开始写作,1966年因文革迫害投太平湖……正如尾页所说,这部书如先生的生命戛然而止。成为了绝唱!不由得一声长叹……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