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讲(全集)》读后感_1600字_读后感大全

《君子三讲(全集)》读后感1600字

无意中看到余秋雨出新书了,毫无预兆的想起在高中的语文课、物理课上偷偷看《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的日子。

那时的我,刚刚从萌芽和郭敬明的华丽优美的囚笼中抬起头来,将目光投向韩寒、孙睿,幽默诙谐、质朴深刻的文字正深深的打动我。

一次无意的巧合,从同学那拿了一本余秋雨文集,看了几篇之后,就被深深震撼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化苦旅。文采飞扬,知识丰厚,见解独特,在阅读的过程中,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方面被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另一反面又为文明的破坏深深叹息。透过文字,能看到一个宽厚的长者,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轻轻的讲述着几千年前的故事,讲述着醇厚的情感,淡然的美,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我在和作者进行对话,体会到澎拜的情感要穿过文字,呐喊出声来。

因此当看到余秋雨的新书《君子三讲》时,内心是有一些激动的。

《君子三讲》集合了余秋雨近年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分为3卷:《冰河》 《君子之道》 《北大授课》。

《冰河》是部长篇小说,故事大概情节有些类似黄梅戏中的女驸马。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去京城寻找生父。途中,船只突遇冰雪,孟河、金河还有一个无名的老丈,无数赴京赶考的书生,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以及意外磨难,最终圆满大结局的故事。

单纯从故事来讲,冰河情节很简单,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完成,但是在君子三讲里面占了一卷,我认为是有深刻含义的:通过对无数赴京赶考的书生、孟河的父亲以及其他的大臣的言语、行为描写,讽刺了文化人的种种不堪,自私、懦弱、愚昧、无能、奉承,作为君子的对立面,为后文提供反证。

在《君子之道》中,余秋雨将文化上升到集体人格的高度: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书中认为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就是君子: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

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

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

对于什么是君子,怎样成为君子,书里面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实这也没办法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书中从言行举止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描述了作者认为的君子大概是什么样的。我理解重要的有这几点:

以公共利益为念

进行道德传扬

有礼

知耻

《北大授课》是轰动海峡两岸、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

通过提问、讨论、讲解的方式,沿着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事件,呈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大体脉络,从而体现君子之道从古至今的一脉相承。我认为这是三卷书里面最精彩的部分。

总体来讲,好的地方很多

全书文采斐然,旁征博引,行文流畅

立意宏大,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思路清晰,除了以上内容外,书里面还有很多短篇散文和故事,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君子展开的,形散而神不散。

我认为不太好的地方

格局不够,书里面多次描写作者从某一高位退下来,另外多次受其他人诋毁误解而毫不辩解,有自吹高风亮节之嫌。

受儒家影响较深,基本大部分观念都是儒家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描写较少且不深入。

对于诸家的文化,划分比较生硬,没有相互借鉴融合,感觉描写的君子就是儒家的君子,君子的形象有些单薄,不够丰满立体。

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佛教的 缘起性空 和 普度众生 的解释,比较有意思。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