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白·少年游》读后感_1400字_读后感大全

《大唐李白·少年游》读后感1400字

如果给到无力接受,许是授予者的误,许是接收者的弱。
《大唐李白》这套系列丛书是我慕名已久的。从知道张大春并对他产生好感开始,这套书便进入了我的书单之列。将它作为今年我和Tim中国文学之旅的开篇书,除了很长时间我对此书的渴望,还有对李白精神世界的向往。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并非一本传记,而是集各种典故于一体的学术之书。刚开始了几页,Tim便对它投降了。在此,我希望这是唯一Tim没有和我一同读完的书。
真正彻悟《大唐李白》创作的初衷,是在本书最后附录部分学者吴明益与作者张大春的对谈中。吴明益对张大春说,《大唐李白》对于现在一般读者的程度来说会不会是个太严格的考验?书中的故事,要两个大学教授在聊天中而且其中一个人较了真,才能找到这故事的“根”,这会不会门槛太高?张大春说,这本小说对读者是有要求的,读者如果能够确实地把小说里面每一首诗的来历好好阅读,说不定就像上了一系列的小说、诗、历史课。甚至如果读者够用功的话,去读更多材料来挑衅小说里面对诗的解读,会不会更有意思?当这两位大师的对话接二连三地闯进我的眼里时,我心里有了安慰与释然。安慰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算是人之常情,释然自己解开了在心底对张大春埋着的谜团。其实,我个人认为,两位大师的这段对话不应该作为本书最后的附录,而是应该被放在本书最前面序言的部分,也许这样,会令读者读的更明朗些,舍得更情愿些。
1027个字的《大唐李白》我竟用了近13个小时来阅读,即便如此,我真正斟字灼句的部分也只占全书的68%。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在与自己较量,挑战自己的耐性,尽可能延长自己的平心静气。这本书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你是一个字也无法读下去的,但是一旦你心恢复静水,那么阅读便开始一路顺畅了。这不是一本可以令人安静的书,而是只有安静时才可以阅读的书,是阅读的另一类因果。
不知道为什么,阅读《大唐李白》时我总能想到《悲惨世界》。但是在此声明,《悲惨世界》可比它好读。为什么会觉得他们相似,原因就在于作者对故事的布线。《悲惨世界》较《大唐李白》容易是因为雨果只给它布了两条线,一条故事线,一条历史线。当时觉得《悲惨世界》难,是因为这条历史线上雨果给的太多,对于世界史完全空白的我来说它难。而《大唐李白》呢?它是1+N条线。也就是说,一条故事主线,N条历史典故线。历史典故已不是以在故事主线中穿插的形式出现,而是比例对半甚至大于故事主线重量,这种设计安排很容易令读者因应接不暇而手足无措。我一路阅读,一路琢磨着作者的写作构思,我想张大春是想切切实实的以时间为轴还原李白每一首诗的前世。这场前世包括当时全部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再之前的由来。所以这一场阅读你必须经历几百年与几千年的历史跳跃,然后在化回当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书友留下的感悟,他们无法接受张大春的这场讲述,所以说张大春在“掉书袋”。而我觉得,也许这一切并不是作者的错,而是我们选错了书。张大春在附录里说,事实上《大唐李白》就是一个尝试,你怎么读都觉得好像是非常通俗的学术论文,或者是想通俗却不够通俗的,但如果有这个印象,那他就是《大唐李白》第一个理想读者。张大春在开启一种新的写作尝试,而我们可以选择吃与不吃。
真开心的是,告别了张大春,我遇到了林语堂。我想,我会开开心心,轻松自在的读一阵子林语堂了。因为恍惚间,我觉得Tim好像林语堂。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