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_2000字_读后感大全

《台北故宫(全新修订彩图版)》读后感2000字

《台北故宫》读后感

读完两个故宫之后对于故宫文物有一些大概的了解。两岸故宫的分裂与交流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岁月变迁,情亦变迁。随后又开开启了《台北故宫》的阅读历程。一个导演眼中的台北故宫。用影像来更生动的呈现出台北故宫的变化。

故宫一分为二,大概是许多中国人的心殇。故宫文物,质在台北,量在北京。更伤了多少大陆人的心。

不管你身在哪一个故宫,在丰富的展品背后,你读到的都只有两个字:中国,也因此,不管海峡两岸政治风云如何变换,故宫都像是一个证人,以文化的名义,守护着那一份血脉,那一份DNA。

当读到白岩松的这句话时,你便能从故宫的离愁中增添一份豁然开朗。无论故宫在哪里,文物始终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牵连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民族心理。抛开政治,多少人期待两岸故宫的交流。《富春山居图》已经团聚。而三希图的重聚、毛公鼎的省亲。。。不知何时才能出现。期待(๑˙ー˙๑)

七次迁移中的那些人

故宫文物南移、西迁、东归、北运,直至远去台湾。

然而由于命运的奇妙之处,缘聚缘散,珍宝仿佛总是免不了要有一段流离的日子。此后二十年,烽烟四起。为躲避战火,故宫文物南移、西迁、东归、北运,直至远去台湾。颠沛流离是这批国宝的命运,知道60年代在台北安家才得暂且平稳。而在国宝大迁移中而那些守护国宝的人更令人感动。作者列举了国宝六君子,而那志良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起自学成才,那志良是个代表。作为贫穷旗人家庭的孩子,那志良只读过几年免费的慈善中学,后来在恩师的介绍下去故宫做了一名看管清点文物的职员,在典守故宫国宝的几十年里,无论战乱迁运,一直坚持研究,最后成为一代研究古玉器的顶级专家,中间的曲折过程,自然一言难尽。

说起自学成才,那志良是个代表。作为贫穷旗人家庭的孩子,那志良只读过几年免费的慈善中学,后来在恩师的介绍下去故宫做了一名看管清点文物的职员,在典守故宫国宝的几十年里,无论战乱迁运,一直坚持研究,最后成为一代研究古玉器的顶级专家,中间的曲折过程,自然一言难尽。

出身贫寒,却自学成才。那老师家道中落,靠着恩师陈垣的推荐和爱护得以继续学业,之后入故宫工作,在轻点文物中,在护送文物迁移的过程中。似乎能看到那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身影。哪有什么天生异禀,不过是靠着这一日日的努力,一日日的勤奋才终成一带玉器大师。

那志良被任命为书画处处长。后来因为他的小儿子做生意需要一笔钱,那志良觉得退休可以拿一笔退休金,就退休了,然后靠在各大学开设玉器鉴赏课挣钱养家,一直做到八十多岁。后来小儿子因病去世,他又抚养孙子和儿媳。

这一段文字让人更生动的看到那老师的生活。除了是一位玉石专家,更是一位爱子情深的父亲。为了儿子做生意,可以提前退休。为了照顾孙子和儿媳,又授课到八十多岁。为了节俭,每次出行都选择公共交通。这不就是我们的父亲平日做的事情么!如此的那老师可以说既不辜负文物,也无愧于家庭了。

我不该为小事发愁,为闲事生气,我应当喜喜欢欢地继续努力。

做人做学问,难免有牢骚。那老师同样如此。可是在满腹牢骚之后,依然砥砺前行,找准自己人生的基准点,不为所动。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完。如此便好了。人生在世,哪有什么事事如意,做学问,唯求无愧与伤心。想到之前的那位河南大学的老教师了,一生不求职称,只为教好自己这么课程。引的当时学生选课一票难求,只能塞在角落旁听。当时就感慨,这是得有多大的定力才能排除世俗的牵绊。也许这位就是和那老师一样,认准了,便不后悔了。

那老师一生非常质朴,就连家中的家具都是极为简单的样式。他一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看

书、做研究、教学生。研究所的课程都是学生到老师家里,为了不耽误学生课业,即使在病中,那老师也会坚持教学,而且非常投入,声音洪亮,和平时判若两人。

反思总结:紫禁城本是清王朝皇宫所在,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而1925故宫的成立,本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60年代台北故宫的建成,与大陆的故宫博物院遥遥相望,似乎预示着两岸的现状。之后国民党和民进党围绕着故宫上演一幕幕的宫斗游戏。故宫,权力的游戏的见证者和当事人。任风云如何变化,故宫百年不变。

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一般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文化与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文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统治阶级)又通过社会舆论引导文化的方向,通过国家机器规范文化的走向,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时代与个人。个人总是微小的,在时代的大洪流中难免被裹挟着前行。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吊诡,你尚未选择却已经完成选择。去台湾的那些人中固然有人已经预料结局,可也有人想的去台北一阵子,却一不小心成了一辈子。我们如何与时代博弈,如何看清了这个操蛋的世界却依然热爱生活,这将是我们一生滋滋以求的东西。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