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

“蛰”字,繁体字为“蟄”,《说文解字》解释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居的昆虫。

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图1

“惊蛰”节气最早见于《仪礼·夏小正》“正月啟蟄”,“啟”为出发、起程之意,到了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劉啟时,为了避讳,就将“啟”字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据说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这一名称。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图2

“惊蛰”这一天,在我国中南部地区一般都会打雷,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春天来得早,在“雨水”节气时已经开始打雷了,但长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区此时方有春雷,而华北东北西北还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而乍寒乍暖时候,最难将息,可取“惊蛰吃梨”防百病,且记“春捂”不急脱衣。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图3

今日惊蛰 |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古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从惊蛰这天起,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春雷响,万物长

动物入冬后藏伏于土中冬眠,不吃不喝不动,古人称之为“蛰”。

惊蛰时节,随着天气转暖,泥土变得松软,冬眠的虫类感受到春天的阳和之气,打破原来的蛰伏状态,伴随着阵阵春雷,从土中钻出来活动。

许多花儿相继开放,很多鸟儿也开始鸣叫求偶了。

天地万物,勃勃生机,仿佛一场迎接春天的盛大典礼。

惊蛰的雷声,惊醒的不只是蛰伏的动物,更惊醒了万物灵长的人。

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人们习惯了潜身缩首。

此时,外界阳气越来越旺盛,人体阳气也继续升发。

惊蛰养生应“春夏养阳”,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使自身的精神、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是播种的时节,唤醒农民去劳作。

一雷惊蛰始,为梦想奋斗的人们,也开始“动”起来了。

愿你,朝气蓬勃,不负春光,不负梦想。

只要努力,梦想能到达的远方,总有一天脚步也会到达。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时节图4

惊蛰时节,真的有春雷,六号惊蛰,已一连串日子下雨了,不大不小、淋漓不停,这可苦了农民伯伯,因下雨不便种植。还有雷声,前天儿子也说:妈妈,雷公响了。

春雷响,万物长。

“蛰\”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动物进入冬眠状态藏起来,不吃不动。惊蛰,即蛰伏的生命被惊醒,而惊醒万物的则是雷声。

惊蛰时节正是春暖之时,万物苏醒,气温回升,雨水多了起来,农民也忙起来。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春雷惊百虫,温暖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因此农民在这个时候都很忙。准备耕种。

有道是“到了惊蛰,锄头不停歇。”惊蛰一到,农民纷纷忙起春耕来,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这段时间农民忙着种花生,下雨也不敢偷闲。南方忙完种花生忙下秧谷,家家户户浸谷种,须得浸两夜捞起让它发芽才可将谷种下到田里,以备日后插秧。

惊蛰在农忙上有着重要意义,农民很重视这节气,把它视为春耕的开始。唐诗有云:“微风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雷惊醒万物的同时亦惊醒农民。一年的收获开始了,希望天宫作美,助农民朋友年年好收成。

这段时间天天下雨,已有半个多月了,这两天下雨还伴有雷声。这不,正在下雨,隆隆隆……

祈望雨住,我们好忙田活。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