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

最近正好拍摄到了类似王安石诗词说到的意境照片,再结合学习王安石的人物历史,对他的诗词意境有了理解。

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北宋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自然也就保留下了他写的诗词。

诗词来自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我们还是简单了解一下王安石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还是少年时代,他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生活,感受自然;

他的变法改革源于体验民间疾苦后,他的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终有一种移风易俗内涵。

一,水南水北重重柳,

诗词写正月游齐安,这里现属于湖北省黄冈市的黄州区,水南水北应该是指长江南岸和长江北岸的重重柳

我小时候也记得家乡的水塘边,都是柳树,柳树比较好种,农民俗语:三九四九河边插柳,也是这个道理。

可见那个时候长江两岸边的绿化也是柳树为主,一排一排的绿化稳固堤坝,都是垂柳,重重叠叠的都是垂柳。

王安石担任过鄞县知县。他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与写这类似这样的诗不无关系,

他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描写岸边垂柳绿化,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我们大概理解了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意境和地理位置,就不难拍摄类似的照片,图片一、二切题:水南水北重重柳。

图片一 ,朝阳里的垂垂柳。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1

这或许就是王安石看到当时的类似情景,水南水北重重柳,典型的河流南北岸边都是垂柳。

图片二 水南水北柳如眉;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2

二,山後山前处处梅;

山后山前处处梅,在王安石这天写诗的地方是齐安,也就是湖北黄冈市,这里有东坡赤壁山地,一个有梅花的地方。

黄冈市每年在龙王山森林公园举办一年一度的梅花节赏梅,这一带方圆百里皆有梅花盛开。

在黄冈的遗爱湖梅园,还有《红梅馆》馆里详细介绍了梅花的历史起源,花开的地理分布;

齐安,今天湖北黄冈,地处长江以北,黄冈附近也有东坡赤壁山地和丘陵,诗句里水南水北和山前山后地理位置对上了。

王安石在正月里出门走走逛逛,看到齐安东边有长江,北边有山地丘陵,江边的排排柳树,山地的冬季梅花,好风景!王安石脱口而出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後山前处处梅,

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还表示,此处风景好,今生今世只要身体健康,年年都会在梅花开的时候出来,到这里来走走。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3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4

总之 王安石的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千多前,正月里春游赏梅时的自然生态美。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南处处梅”的古诗意境怎样拍摄?

拍摄这幅至美画面,利用现在高科技手段,效果是全景真实,系统细致入微,方圆数十公里入镜头写实,能够完全做得到的。

时光倒流到公元1043年的庚申年正月;诗人看到早春树景和晚冬梅景,交相辉映的美好画面,有感而发写此大作。

诗人感叹,大自然的魅力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而人相对比一下大自然,显示出无能为力和命运的脆弱。

此时利用无人机,定位湖北齐安(现今湖北黄冈黄州区),停住长江上空2800米,聚焦看到江南江北一排排的柳树正在催发新芽,江的北面大别山后背阴处及山南面的阳坡,此时正在百花绽放,朵朵梅花漫山遍野

《庚申正月游齐安》

宋,王安石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

……,

……。

简述:

水——即长江水;

山——即大别山支脉的崇后山。

长江南北两岸柳树重重叠叠,萌发新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

祟后山的背后面,山前面满满盛开着梅花,凌寒正月犹枝俏。

如果全景拍摄,达到诗人表达的意境效果,绝非容易,只有利用高科技无人机,空间摄影技术,可能达到目的?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5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6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7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8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9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10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11
水南水北重重柳 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庚申正月游齐安》写的是什么意境图12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