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_900字_读后感大全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后感900字

坛经禅趣

中国的禅宗是有意思的,可是它之所以有意思完全是为了适应国人,佛教从印度而来,或许有禅宗的影子,但是把其发扬光大的还是从六祖慧能以后,大家才明白还居然还可以入佛。

总觉得禅宗这一教派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理念鲜明,它的口号“人人皆可成佛”让信众们觉得自己在茫茫苦海中仍有着一丝机会脱离,首先是肯定人心中的佛性,这一把火从人们心底烧起,不管信不信我,都要相信自己总没错的。

在人人都有可能成佛的前提下,就必须提出自己的方式,如何能够成佛?

五祖弘忍的两大弟子,六祖慧能,和神秀,虽然禅宗史真假难辨,但是留下的往往是适合的,顿悟和渐悟两者不仅是体系的不同,更是有禅宗理念的分歧。

从六祖以后的禅教,开始打着各种机锋,指天指地,骂佛,打人,企图让人能够如梦初醒,悟得大道,可这种方式有没有用?为什么有用?

禅宗通过各种机锋,比如骂佛不过是塑像泥胎,这时候弟子便会记得,他必然不会理解师傅好端端的骂佛干什么,不理解就会日思夜想,挑水想,砍柴想,吃饭想,这个念头在他心底扎根,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就不再是一种念头,而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长久以来思考这个答案让他特别痛苦。

或许有天,他住了一间破庙里,夜里念经时,忽然听到有什么东西倒地,睁眼一看,原来是佛像年久失修损坏了,看到这一幕,想到师傅几年前的话语,他必然大悟,这就是顿教法门。

顿教似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不过王阳明把理念换成了孔子的儒学宗旨,所以他才会自诩为孔子门人,因为最简单的往往最有用。而渐教,“时时常拂拭,勿使染尘埃”,而理学又几分相似,朱熹说,今日明得一理,明日又驱除一个念头,所以“格物致知”,也就越来越符合天理人道了,顿渐两派争斗,和心学理学的争斗又大体一样的。

说到底是换汤不换药的,佛教作为外来教派,在中国能够延续至今,它必然会适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了解它如何适应和变化的过程,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有趣到最后也许会一不小心成了佛。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8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