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读后感_4000字_读后感大全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1》读后感4000字

这个系列一共有两本,第一本从最开始的猿人到了魏晋南北朝,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异常有趣!

我们传统学习历史都是历史是这样,所以要学习,但并不知道历史为什么是这样,靠死记硬背,朝代还这么多,所以很多人就放弃了,哪怕就算背下来了,好像也没什么用,再加上历史书有些侧重点,导致我们了解的历史上片面的,甚至还会给我们潜意识的造成误解。

本书一直贯穿主线的是历史必然性,为什么历史上的有些事,巧合得令人难以捉摸(于是我们经常感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不仅是过去的事,对我们的现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一些我觉得比较有趣,以前也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一些和大家分享。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这种“纯天然”的情结,归根结底来自于古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想象: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的学者都相信这个说法,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主张过“天人合一”。

但他们错了,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进化论,不知道人类和大自然还有一个进化的过程。

许多养生学家讲究“追求自然”,殊不知我们今天吃到的每一种“纯天然”食物,其实都是原始人类改造过的版本。

人类普遍驯养的最大的食肉动物是狗。那是因为狗的用处极大,不仅是肉食的来源,还可以帮助人类捕猎、看家,甚至可以成为精神的伙伴。

进化论说的是,我们身体中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各种生理特征。基因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于是在基因的驱动下,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自己的财产、权力留给后代。

于是有了“禅让”。

我们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但很多传说就真的是传说,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商代的文字——甲骨文,这些文字是商代人亲手刻下的,讲述了商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当时的人们称自己的王朝为“商”,说明商朝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但夏朝和三皇五帝的存在就有一些争议 ,关于夏朝,我们今天只发现了一些远古的遗址,知道这些遗址的年代早于商朝,但是一直没有发现夏朝时期的文字,没有看到那时的人称呼自己为“夏”。所以,我们不能证明这些遗迹是属于夏王朝的(当然,不管它叫什么名字,都是早于商朝的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历史真的存在必然性吗?历史上的那些所谓的大英雄、大豪杰,其实都被历史玩弄于股掌之中吗?

历史的必然性在哪里呢?就在于社会的生产力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每当生产力发生大的变化,社会制度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些不愿意进行变化的人,都在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被淘汰了。就好比周朝末年那些不愿意放弃奴隶的奴隶主们,他们土地的生产力不如新兴的地主,很快就会在战争中被消灭了。

这样的历史大势,个人怎么能阻止得了呢?

我们在学中国科技史的时候,如果不时刻把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做比较,很容易留下这样的印象: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远远领先于全世界,件件发明都是世界第一,好像要不是有喜马拉雅山和太平洋拦着,中华文明当时就能统一全球了。

这个感觉,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

礼制,简单地说就是一套人和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我们看古装电视剧,大臣见了皇帝要三叩九拜,儿子见了爹要恭敬行礼,逢年过节全家都要祭天祭祖,这些都属于礼制。 “礼制”的本质,是通过道德的手段来指定一种秩序,这是一种比暴力更高效的统治手段。

古代的统治者制定了很多繁琐的礼仪,如儿子见爹要磕头,平民见当官的要磕头,大臣见皇帝要磕头。这些看似无用的规矩慢慢构成了“儿子要听爹的话”“百姓要听官的话”“大臣要听皇帝的话”等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规范就建立起来了。道德规范一旦建立,政府不需要雇佣大量的人手,就可以让社会保持秩序,不会出现人们互相乱打乱杀的混乱局面。

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统治方法。

战争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每个参与者都押上了身家性命,因此人类毫无保留地把一切能力都投入到战争中,使得战争成为人类高智商的演练场。

但是计谋其实不重要,决定战争胜负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军师的计谋、主帅的能力、武将的英勇,而是国力。

个人的谋略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比如一个超级厉害的军师,可以靠一个计谋用几百人打败几千个敌人,取得一次辉煌的胜利。但是,计谋并非战争常态,第一次成功之后,第二次使用未必还会成功。国力强大的一方就算局部吃亏,还可以靠源源不断的补给淹没对手。你用计谋多消灭我几百人,我就多补充几千人、几万人,只要大战略上不出问题,胜利的一定是国力强的一方。

有没有靠一场计谋、一个谋士决定胜负的战争呢?有,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少了。正因为这些战例数量少、戏剧性强,所以它们才会被当成传奇,被人们翻来覆去地提起。所以我们刚接触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书里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靠计谋以少胜多、扭转乾坤的神奇战例。这其实是书本刻意选择造成的错觉。

人类通过观星来决定历法,因此观星术也被神秘化,认为能预测未来。比如演义小说里常有“夜观天象,掐指一算”来预测吉凶的情节。西方也是一样,西方人也相信吉日和凶日,还产生了专门靠观星来预测凶吉的技术——占星术。

有了现代化的统计学,今天我们很容易证明各种符咒、黄历、占星术都是毫无根据的迷信。

类似的还有中医。

说到中医,要先澄清一个误会。在我们现在的语境里存在两种医学:“中医”和“西医”。好像两者在医学史上的关系是并驾齐驱的,只是地域不同,东方人就适合中医,西方人就适合西医。

这么想就错了。

其实,我们俗称的“中医”和“西医”有本质不同。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西方也有自己的传统医学,比如过去西方人相信放血疗法,认为人生病了放点血就好了。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比如藏医、蒙医、韩医等等。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过去那种靠个人经验、猜测想象的传统医学太不可靠了,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医学。这个采用科学方法的医学,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西医”,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现代医学”。

改变中国命运——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除了政治的统一,还做了文化的统一,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度”是长度单位,“量”是容量单位,“衡”是重量单位。这样不仅国家管理方便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方便多了,更重要的还做了文字的统一,“书同文”的意义远远不止“大家写字方便了”这么简单,还对中国的长久统一有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全国人民虽然说的都是“中国话”,但是各地口音有着天壤之别,你让两个说家乡话的东北人和广州人来一番对话,其交流难度跟遇见外国人也差不多了。方言的巨大差异,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地区之间缺乏交流造成的,在古代原始的交通水平下,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

要统一方言,需要改变全国人民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这事太难了,就算今天都做不到。但是统一文字却很方便,因为全国的官僚都掌握在皇帝手里,只要皇帝规定官府的往来文件都必须使用相同的文字,就可以实现“书同文”了。

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在试错中不断前进的。我们今天知道的各种“常识”,不少都是前人亲自试验、亲自碰壁过的。越往后的王朝,能吸收的前人教训越多。他们不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往往又在另一个地方犯了新的错误,给后人留下新的教训。

历史就是这么一点一点进步的。

国家和人一样,一个合格的国君,他的职责是要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去选择净收益最大的那一种国策。

这就是汉匈和亲背后的逻辑。

如果匈奴有能力入侵汉帝国的话,谁愿意俯首称臣呢?如果汉帝国有能力剿灭匈奴的话,谁愿意把宫女白白送给人家呢?正因为匈奴和汉帝国都发现,在这场成本与收益的游戏中,和平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战争,所以大家才有机会坐下来和谈。

和谈的关键,也是为了钱。

是谁最先打通了丝绸之路?不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不是雄才大略的军事家,而是那些被中原王朝最看不起的、利欲熏心的商人。

这三个地区相隔万里,交通不便,往来行商非常艰难。然而物以稀为贵,行商困难也就意味着利润丰厚,亚洲的丝绸和瓷器到了西方能卖上天价,印度的香料到了欧洲和亚洲也是昂贵的奢侈品。有利润就有人肯卖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商人在这条路上往返。

有了中原帝国保持西北安定的需求以及欧亚商品的巨大利润,即便没有张骞,还会有别的人来开通西域。反之,如果没有对西北安定的需求或者不存在商品利润,那么即便张骞排除万难开通了西域,他的成就也会后继无人,很快被人遗忘。

当然,历史的必然性并不会减少张骞等人的伟大。历史的趋势虽然是必然的,但总需要开拓者去推进它。所以说,张骞的所作所为是非常了不起的。

现在我们一提到蔡伦,都知道他和造纸有关。其实他有一个更厉害的身份:他是一位把持朝政的大宦官。

蔡伦是在邓太后逐渐掌权时研究的造纸术。史书又说,这位邓太后特别喜欢笔墨,再考虑到蔡伦圆滑的政治性格,不难推测,蔡伦研究造纸术的目的是为了讨邓太后的欢心,换自己的前程而已。

这就是历史书很有意思的地方。假如按照阶级史观来分析,那蔡伦肯定是个大坏蛋: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陷害无辜的政治流氓、把持朝政的卑鄙宦官啊!可是另一方面,蔡伦又是发明造纸技术的重要角色,别说对中国历史了,对世界历史都有很大的贡献。所以他在大多史书上成了正面角色。

其实历史上有相当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他们创作的动机都是为了功名利禄。正是这强大的自私自利之心,才激励了无数天才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人类文明的福祉中。假如不允许发明家们有私心,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如此灿烂的文化。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6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