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英雄》读后感_1900字_读后感大全

《千面英雄》读后感1900字

读完这本书,终于明白《西游记》的套路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读完这本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原本读书的速度已经很快,但之所以会花了比较长时间,在于这本书所引用的故事过于庞杂,全世界的神话故事都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

最初读这本《千面英雄》的目的在于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构神话故事,因为作者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书中的大多数神话故事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幸运的是,坎贝尔的确是从这些神话故事中寻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当然一般科学才称得上为规律,那姑且称之为“套路”吧。

看完此书,脑子里已经一团浆糊,记不住书中的任何一个案例,因为实在是太多,就近取材去思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奈何脑子里基本没什么神话故事,想到了我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把剧情在脑海里撸了一遍,突然发现这二者是能够匹配的,所以干脆配合《西游记》食用或许更佳。或许这也侧面说明作者的这个理解是适用的。

1、哪里都是三段式套路

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有个套路就是三段式,瞎引用吹一段,正反引用案例辩一段,结尾呼应在换个引用升华吹一段。

那么《千面英雄》里,坎贝尔认为所有的神话故事也是三段式:启程–启蒙–归来。

仔细想想,《西游记》就是这个套路。以往一直认为《西游记》的主角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现在想想其实应该是唐僧。西游记整体的故事都是根据唐僧《大唐西域记》而来,只是先以孙悟空的视角叙述罢了。

即便是以孙悟空为主视角,这个故事也是三段式。

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孙悟空只不过是提前安排在他的路程中,其余二位也是如此。

开上帝视角,西游记是佛教为传播自己的宗教理论,安排了几个信徒从大唐出发一路西去印度取经,取回真经反馈给大唐人民,一路顺便磨炼一下团队,清洗一下佛道二教中的杂质(妖魔鬼怪)。

整个流程也是按照这个三段式而来,唐僧从大唐启程,途中收了这四个徒弟,一次次的斩妖除魔,完全佛法上的启蒙,最后重新回到大唐(归来)。

神话故事都是这个套路,封神榜也可以这么理解,上帝也可以这么理解,那些个下凡体验生活的神仙故事也可以这么理解。

2、神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人类的确是有脑子、动脑子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无限的想象力。

之前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中有句话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妙:“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

在某些时候,人类更多的是活在“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现实。因为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比如丛林法则之于白莲圣母。

神话故事无疑都是满足,我等凡人无力回天,那么在举头三尺必然有神明,或者有英雄。相对来说,西方比较喜欢称之为英雄,在东方更喜欢的是团队的领袖。

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快乐至上的原则是心理很重要的规律,无论是本我自我还是超我。

内心的恐惧,无法自我解决,无法有明确的答案,那只有依靠未知的力量。这点和人格分裂是殊途同归,我自己无法反抗,或许“它”能。它是谁,或许是上帝,或许是佛祖,或许是玉帝,或许是你的另一个人格,或许仅仅是一个梦。而最后一个恰恰是怎么理解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基础。

正如书中所言:巫医只是将象征性的幻想系统在宫中面前表现出来,这些幻想其实存在于社会每个成年人的心灵中。

3、为什么需要九九八十一难?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应该都会不禁琢磨这个问题:为什么孙大圣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取西经还要一步步走,一个个历经八十一难?

之前一直不明白,这次坎贝尔在书中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这是否可以叫,西学东用?

“英雄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艰难的障碍。毫无疑问,先辈们可以用神话与宗教的象征物和灵性联系来引导他们战胜心理上的危险。”

“突破个人局限的痛苦就是精神成长的痛苦。艺术、文学、神话、礼拜、哲学及苦行修炼都是帮助个体突破其有限的范围,进入不断扩展的认识领域的工具。当他跨越一个又一个的阈限,征服一条又一条的恶龙时,为实现最高愿望而被唤起的神性高度会不断增加,直到包含整个宇宙。”

神性这个词用的恰好符合西游记的主题,当然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佛性。

九九八十一难就是西游小队在旅途中启蒙的过程,无论是真假孙悟空,还是女儿国唐僧心动,甚至是猪八戒好吃懒做的改变。路上还有各路神仙的考验,比如观世音安排几个美女诱惑师徒几人。

这既是为了唐僧师徒几人的成长,也是为了后面归来的佛教传播打下基础,否则即便拿到经书也无法完成传承。

看完本书之后,顺便搜索了一下作者其他的书籍,才发现原来作者一直都是研究神话故事。同时也随处可见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引用,神话故事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故事才不仅仅是故事。

这也算是一种冷门的思考。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5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