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怎么死的:立嬴驷为国君,《战国策》记载了什么?

一、秦孝公去世前只有赢驷是正出。也就是说是正妻王后所生。赢驷背后除了王族背书,还有王后家族支撑。王族与贵族之间都是政治联姻,具有盟约或契约关系。那个时候,王权不是很突出,国家都是王权和大奴隶主之间在一定程度的民主下的共治状态。

二、樗里疾虽出于王族,但是庶出。也就是说秦孝公与不知名的女人生的。只能为国效力,而不可能晋升王位。如果此时指定为王,肯定违背秦孝公与其他奴隶主之间的契约或盟约,坐也坐不稳啊。

三、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本质上就是王权逐渐强大限制民主的过程,也是王权对应的公权逐渐衰弱的过程,这叫礼坏乐崩。最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启君王专治时代,到了清朝,皇权才走到至高无上极端,最后也灭亡了。这就叫朝代更替的轮回。所以,樗里疾所生时代,只能埋葬了他一生的才华。

秦孝公怎么死的:立嬴驷为国君,《战国策》记载了什么?图1

有一种说法:都说秦王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华夏,但六世秦君赢驷最苦。作为一名承上启下之君,嬴驷即位后拳打脚踢,借商鞅之死灭世族,扫平新法的最后障碍;收复义渠,扫平东出后顾之忧;覆灭巴蜀,夺取东出最大粮仓;破解合纵,定下远交近攻基调。这些事情都不是樗里疾所能办到的。

传位悲剧的启示

对于秦国而言,立长立嫡没有一定之规,兄终弟及在秦国并不少见。孝公以前,几次惨烈的传位悲剧导致秦国元气大伤,孝公晚年六国一直谋求瓜分秦国,而商鞅变化刚刚为秦国恢复一些元气,如果秦国出现传位内乱,秦国真可能被赶去草原上放牧也不一定。

所以,与商鞅有旧怨的嬴驷更能得到宗室的支持,不至于造成宗室内部的分裂。樗里疾自幼在商鞅的教导下长大,旗帜鲜明的支持新法,宗室所不容。所以,政权要平稳过渡,只能选择嬴驷。

解决内忧不二之选

《战国策》记载了商鞅变法的效果: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重点就落在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这一句。《史记》有不同的记载:“宗室多怨鞅”。商鞅不得不死,世族不得不亡。借宗室车裂商鞅,借商鞅之死灭世族这种高技术、高心理强度的事情,只有嬴驷做起来才名正言顺,毕竟少年时候就狠辣无比。

献公选择孝公即位而不是公子虔,是因为秦人累世苦战,过于酷烈,需要一个宽仁之君休养生息,孝公比公子虔待人宽厚,没有公子虔那么残暴。所以,明知道世族对于变法图强的秦国是一大损害,却迟迟不下杀手,只要表面上配合就好。

但商鞅变化之后,秦国大治,正需要暴烈之君稳固国势,需要用杀伐手段解决内忧,拓边解决外患,嬴驷是不二之选。

秦孝公怎么死的:立嬴驷为国君,《战国策》记载了什么?图2

最佳范例原创文章,作者:最佳范例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shou.com/post/12831.html